2021年11月16日,中國科學報報道了我校近年來緊密圍繞國家發展戰略,以科技創新服務國家建設發展成果,展示了一代代大工人傳承紅色基因,勇攀科技高峰,矢志奮斗的科技報國初心。
具體內容如下 ??
大連理工大學:堅持“四個面向” 力行科技報國
在2020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勵大會上,由大連理工大學牽頭完成的4項成果、參與完成的1項成果喜獲嘉獎。作為第一完成單位,近年來大連理工大學獲國家科學技術獎勵項目總數在全國高校中位居前列。這是學校堅持“四個面向”,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奮力推進一流大學、一流學科建設的生動實踐,也是學校全體科研人員潛心鉆研、不懈奮斗,勇攀科技高峰收獲的豐碩成果。
堅守報國初心 服務國家戰略
以科技創新筑牢國家核心競爭力,是大工矢志不渝的追求。建校初期,老一輩大工人扛起科教興國的重任,創造了我國第一臺激光器、第一根無縫鋼管、第一艘核潛艇、第一顆返回式衛星、第一枚液體燃料探空火箭等新中國科技史上的諸多“第一”,在社會主義建設史上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從大工教授侯毓汾自力更生,研制形成我國活性染料體系,到中國科學院院士彭孝軍自主研發數字噴墨打印染料技術,占據國際市場1/5份額;從中國科學院院士錢令希開創中國計算結構力學,推動我國結構優化研究綜合水平處于國際先進地位,到中國科學院院士鐘萬勰領銜自主研發仿真軟件,解決重要裝備研發軟件“卡脖子”難題;從大工首倡高性能制造理念,現代制造技術團隊歷經20多年奮力求索,攻克了一批重大裝備制造的關鍵技術難題,到2008年、2017年兩次摘得國家技術發明獎一等獎,并實現學校國家科技進步獎(創新團隊)零的突破,辦學72年來,大工以科技供給服務國家發展建設從未間斷。
近年來,該校緊緊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東北振興需求,以“四個服務”為指引,牢固樹立“構聚創新源泉,提升創新能力”理念,通過體制機制改革激發科技創新活力,打造面向基礎研究的知識創新體系、支持應用研究的技術創新體系和以需求為導向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
通過科研機制改革創新,該校積極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活動,著力推進人才培養、學科團隊、科研平臺共同提升的學術生態建設和聯動機制,著力解決重點行業、重大工程、重點項目中“卡脖子”的核心關鍵技術問題,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原始創新成果。在國家核電、長征五號運載火箭、C919大飛機、港珠澳大橋、天問一號等“大國工程”建設和“國之重器”研發中均作出重要貢獻,以實際行動,踐行新時代大工人的擔當。
堅持共榮共生 服務地方發展
大連理工大學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郭東明表示:“大學的孕育和發展根植于地方,與地方有著共生共融不可分割的關系,扎根遼寧、服務遼寧及東北地區,始終是大工人不變的堅守?!睆慕ㄔO被譽為“爭氣港”的我國第一個現代化原油輸出港——大連油港,到設計創造多項橋梁之最的大連星海灣跨海大橋,大工不斷為遼寧工程建設貢獻力量;從建立遼寧校企合作委員會,扛起東北產學研工作的旗幟,到建設國家級的遼寧重大裝備制造協同創新中心,服務遼寧制造強省,大工不斷以創新驅動助推遼寧振興;從建立大連開發區校區,到高標準建設盤錦校區,大工不斷以教育供給服務東北振興戰略布局。
早在2000年,學校就分別成立了大工(遼寧、大連)校企合作委員會,打破了區域政府、企業與高校三者間單一互動鏈條,實現了高校創新資源向區域產業集群的有效輻射。目前,校企合作委員會已成為遼寧省內規模最大的政校企科技合作平臺,擁有成員企業121家,推進與遼寧企業實施合作項目5000余項,科研經費超20億元。
針對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及產業發展關鍵核心問題,學校發揮自身優勢參與建設遼寧省實驗室、牽頭建設智能制造研究中心,建設包括遼寧省海洋產業技術研究院、人工智能大連研究院、大數據產業發展研究院等一批研究平臺?!笆濉逼陂g學校近50%的研究成果在遼寧轉化,部分原創性科技成果突破了我國重大裝備產品創新研制中的多項核心關鍵技術,并獲國家科學技術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