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里求斯的唐人街。苑基榮 攝
2015南非“中國年”開幕式音樂會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國家大劇院隆重舉行。新華社發
在肯尼亞的中國青年志愿者。胡妍妍 攝
坦桑尼亞達累斯薩拉姆大學孔子學院的武術隊。胡妍妍 攝
坦桑尼亞出土的龍泉窯刻花花卉紋碗燒結廢塊,體現出當時非洲人民對中國瓷器超出實用意義以外的熱衷程度。胡妍妍 攝
非洲
“相知無遠近,萬里尚為鄰。”在非洲,我們從南非的“母親城”開普敦出發,沿著東海岸向北,再向北,從南非到毛里求斯、坦桑尼亞再到肯尼亞,一路感受到的,既有這片希望之洲涌動著的熱情與活力,也有中非之間植根于歷史、植根于人心的深情與厚誼。“中非友誼”這塊沉甸甸的金字招牌在政治互信、經濟互利、文明互鑒的合作交流中越擦越亮,中非命運共同體正迸發出勃勃生機。
從古至今未斷“你來我往”——
領域廣泛 交往深入
走進位于首都達累斯薩拉姆的坦桑尼亞國家博物館,“牽星過洋——中非海上絲路歷史文化展”吸引不少觀眾駐足。一件件形制逼真的鄭和船隊模型,高大雄偉,陣勢浩蕩,仿佛讓人看到了600多年前,200余艘海船云帆高張,晝夜星馳,四訪東非,將中華文化遠播到此的景象。
肯尼亞馬林迪舊港的一座棧橋,幾經修復,如今已相貌大變,但當地人還是稱它為“鄭和橋”,鄭和在此登陸、長頸鹿被送抵中國且被當做神獸麒麟大受禮遇的故事仍有流傳。馬林迪再往北的帕泰島上,生活著一群自稱是鄭和船員后裔的“中國人”,傳說是當年鄭和船隊有一艘船只觸礁,船員逃生到島上,落地生根,與當地土著女子結婚而繁衍的后代。
600多年潮漲潮落,鄭和船隊到訪東非的傳奇尚未走遠,中非合作交流的新故事又譜新篇。
隨著直航開通、互免簽證,中國赴毛里求斯旅游人數連年激增;2010—2013年,僅中國和南非之間就有143批次文化藝術團組互訪,中國殘疾人藝術團、“四海同春”藝術團、中國雜技團大受非洲觀眾好評;中國實施的“非洲人才計劃”,3年計劃為非洲國家提供1.8萬個政府獎學金名額、培訓各類人才3萬余名……
視線再拉近些。作為中國在海外設立的第一個文化中心,毛里求斯中國文化中心最近兩個月的活動已經安排得滿滿當當。從電影招待會到波巴桑市政府廣場演出再到主題舞會,中心網站上都詳細公布了各項活動的時間地點,方便當地民眾查閱。
2014中國“南非年”的余音尚在繚繞,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亞的一臺中非合璧的交響音樂會又拉開了2015南非“中國年”的序幕?;マk國家年正在成為中南之間推進文化合作、藝術交流、學術研討等“一攬子”工程的有效載體。
“今天我在想非洲。我沒有辦法將手頭的工作繼續,于是我就坐下來慢慢想。”從馬林迪回來的考古隊員丁雨寫下這樣的日志。“期待中國能幫助肯尼亞成為非洲第一個擁有水下考古博物館的國家。”這是同樣參加考古項目的肯尼亞小伙比塔的最大心愿。中國國家博物館、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與肯尼亞國家博物館自2010年起在肯尼亞沿海地區展開聯合考古發掘,這種以項目帶動的學術合作,正在成為中非交流版圖中的活躍一塊。
活躍在中非之間的還有政治對話和政黨經驗交流。中國發展進程中政治體制的特殊作用、政府模式與政黨關系等議題備受非洲國家關注,中國開設的一系列針對非洲國家的人力資源研修班和研討班也深受非洲歡迎。在相同的國際體系背景之下面臨相似的發展問題,使中非雙方在平等、自主的基礎上開展治國理政和發展經驗的交流和借鑒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