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1中澳關系正在恢復
今年以來,中國和澳大利亞的外交關系持續走低,引發了不少網民熱議,特別是近一段時間國內限電政策出臺后,對于澳大利亞與中國煤炭貿易到底該維持何種走向,也出現了不少爭議,然而嘴上吵歸吵,一些細節卻不容忽視,根據東方財富網發布的數據顯示,澳大利亞今年8月份對華商品出口額相較去年激增55%,達到186億澳元,其中大部分就是網民熱議的煤炭,很顯然,兩國關系在嘴上還僵持著的時候,實質性已經進入了恢復期,而該國總理莫里森在9月底也多次在公開場合發表緩和中澳關系的言論,表達了想要與中國最高層直接溝通的意愿,是非常明顯的服軟姿態,其實仔細想一下會發現,中國和澳大利亞之間其實并沒有結構性的、不和調和的矛盾,在國際關系利益第一、意識形態第二的基本原則下,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關系緩和是遲早的事情,從本月起,兩國關系恐怕是真的要進入恢復期了。
一、中澳關系一直不錯
圖2中澳關系在陸克文時代還不錯
2020年以前,中國和澳大利亞的關系其實一直不錯,根本原因在于:中澳產業結構性互補,國家戰略目標有驚人的一致性。
產業結構互補體現在,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自然資源消費國,澳大利亞是驚人的優質資源出口國,雙方是極為良好的賣家買家合作關系,澳洲因對華貿易一直賺得盆滿缽圓,而且,在中國工業產業結構升級后,澳大利亞的家電、汽車、建筑材料、化工等日用品主要依賴從中國進口,雙方實際上形成了互相依賴,友好互惠的經濟關系,可謂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
國家戰略目標一致性體現在,中國澳洲都有相同的地緣政治訴求。從澳大利亞的角度看,在大洋洲維持超強戰略地位沒有任何問題,其想拓展影響力只能向北發展,但澳洲向北發展有印度尼西亞阻隔,海軍、空軍想要進入東南亞極為困難,而且澳大利亞和印尼都是資源出口型的產業結構,在經濟層面就具有很強的競爭性。向西北發展又要受到印度牽制,印度雖然參加了“美日澳印”四邊同盟,但實際上就是去搗蛋的,因為它始終堅持“印度洋是印度的洋”,拒絕任何域外勢力染指,美國在過去幾年內搞“自由巡航”行動有一大部分就是針對印度宣稱的所謂“領?!钡?。而印度尼西亞稱雄東南亞、印度想獨霸印度洋,也和我國和平共處的外交倡議背道而馳,從根本上看,中國要的是非美國主導的全球新秩序,而不是地區霸主的武裝割據。
基于這兩點原因,中澳關系一直都維持在高水平狀態,澳大利亞前總理陸克文就是一個中國通,澳大利亞把達爾文港租給中國99年,就是中澳關系良好的證據。
二、中澳關系如何搞壞的
圖3莫里森對中澳關系惡化負責
2020年是中澳關系的“分水嶺”,一開年,中澳都經歷了兩件大事,一是新冠疫情的爆發;二是澳大利亞新任總理莫里森遭受了面臨執政危機。兩件事情幾乎同時發生,讓莫里森政府找到了搶救自己“名譽”和“權力”的法寶,一方面,莫里森指示媒體以中國為靶子,渲染“中國給澳洲傳播了病毒”、“中國人搶光了澳洲的物資”等負面言論,并且在澳洲煽動起來了一系列白人反華、襲擊華人浪潮,迅速掩蓋住了本國初期防疫不力的問題;另一方面,莫里森政府以加強防疫為借口對內集權,將法院、警察、稅務等部門都統一到防疫工作小組領導下,一邊搞“封城”,一邊理順自身的權力運行機制,穩固了政治地位。但很顯然,這一系列騷操作都是以反華為基礎的,在國家疫情和經濟狀況沒有明顯好轉的情況下,莫里森一旦失去了反華旗幟,權力就會如山崩地裂般失去,莫里森本人和他領導的政府必須為中澳關系惡化負主要責任。
中澳關系惡化的次要責任在美國。從美國人搞得AUKUS聯盟就能看出來,美國和英國都在攛掇澳大利亞反華,特別是美國甚至不惜違反《核不擴散條約》,賣給澳洲強大的核潛艇堵截中國海上交通線,有種說法是,如果澳洲不配合美國戰略,就會面臨巨大的利益風險,實際上也的確是如此,澳洲作為一個純資源輸出國,對于海洋運輸渠道的安全暢通極為關注,而這個東西恰恰在美國手里,澳洲想要拓展自身影響力所需要的海軍軍事技術,也只有美國人能給他。
三、事情正在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