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前,每當我跟別人說我在學印地語,他們總是會問我:“印地語?為什么要學印地語?”說實話,這個問題問到我了。很長一段時間,我都不知道如何回答。直到我去印度參加了為期一周的交流活動,終于找到了答案。
2018年,我參加了由印度文化關系委員會組織的一個交流項目,其間我們有幸同印度前外長斯瓦拉吉女士進行會面。她的演講深刻而具啟發性:“現在是印中關系發展最好的時候。但是在我看來,僅有兩國政府間的官方交流是不夠的,我們需要建立一種機制,讓兩國青年人能夠定期、自由地交流?!?/p>
斯瓦拉吉女士所傳遞的信息非常重要,而且我從來沒有聽到過比她的印地語更為優雅的口音了,因此盡管現場有一位口譯員,我完全沒有聽他的翻譯,而是直接聽斯瓦拉吉女士的發言。不知不覺間,她的印地語演講似乎直抵我內心,而橫亙在我和印度人之間的語言障礙已不復存在。
在這次活動中,我還參觀了印度的大學。行走在校園中,我身旁總是圍繞著一群印度學生,他們渴望了解關于中國的種種情況。他們對中國的好奇心顯而易見,但這也印證了斯瓦拉吉女士所說的“中印之間仍缺乏交流”。這讓我深刻地意識到,我用印地語交流的能力成為了我在跨文化溝通中最好的助力,但與此同時,我也感受到將中印交流付諸實踐的迫切需要。
事實上,中印間文化交流可以追溯至兩千多年前的漢朝。在兩國建立了貿易往來之后,這種關系很快延伸至文化領域。比如,玄奘曾在7世紀前往印度,在印度足足花了17年之久向大師學習佛教。學成歸國后,玄奘致力于將佛經翻譯成中文,對中國佛教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偉大的印度詩人泰戈爾是中印文化交流的又一例證。他相信中印兩個偉大文明之間存在互利互惠的關系。泰戈爾創辦的大學——印度國際大學對印度的中國研究發展中起到了建設性作用。他本人也曾于1924年和1928年兩度訪問中國,還為自己取中文名叫“竺震旦”。兩千多年來,除了上述的宗教、文學領域,兩國還在藝術、哲學、科技等領域都建立了交流聯系。甚至可以說,沒有文化交流,就不會有今天的繁榮發展。
中印兩國不僅共享地理邊界,更享有相似的文化根基。中印兩國文化歷史源遠流長,都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化。與西方文化相比,中印兩國都更注重家庭,都傾向于將家庭幸福置于個人追求之上。中國和印度在教育理念方面也很相似,都相對重視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教師、教育和撫養孩子的觀念也很相似。
總的來說,當人們談起中國和印度之間存在相似性時,他們并非只是說說而已,這是一個清晰的現實。中印兩國文明已經繁榮發展了五千年之久;而如今,兩國都是世界上的主要經濟體。盡管我們已經習慣于兩國在很多方面觀點一致,但自2020年邊境沖突以來,中印關系陷入低谷。作為一名曾去過印度的印地語學習者,我堅信,既然中印間友好交流已經延續了兩千年之久,沒有理由不讓這種關系繼續延續下去。但要使之成為現實,兩國人民需要更加努力使中印關系蓬勃發展。
最后,我衷心地希望今天的節目能在恢復中印關系中或多或少起到作用,謝謝大家!
陳安瀾,北京大學印地語專業碩士,在2021年10月30日上線的“少年會客廳”第五期節目“Z世代看中印關系——是判斷題,更是選擇題 (India and China in the eyes of GenZ)”中發表了上述精彩演講?!吧倌陼蛷d”是中國日報(China Daily)創辦的一檔以海內外Z世代為主體和對象的新媒體節目,自2021年6月首播以來,受到海內外眾多人士的關注、傳播和轉發,總傳播量超過5億。節目通過線上線下方式,組織全球Z世代以訪談、論壇、演講等形式聚焦全球熱點,通過各國青年之間的交流互鑒,分享有趣經歷,傳播多彩文化,發出時代強音,為推動人類進步事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作出積極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