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10月28日電 據《歐洲時報》報道,戴高樂將軍的曾孫女、NB-INOV公司創始人和負責人的娜塔莉·戴高樂(Nathalie de Gaulle)近日接受了歐時專訪,不僅談了2次前往中國的見聞,也對“中國威脅論”、中歐合作前景、以及戴高樂主義在法國的延續做出了點評。她關于“使中法關系變得強大的,是長期持續的發展和更新”、“避開文明沖突陷阱”,“國際合作不完美、卻必不可少”等觀點可圈可點,今將采訪發表如下,以饗讀者。
歐時:您曾2次前往中國,請和我們分享下您在中國的經歷、對中國的印象。此外,您對中國文化特點有何特別理解?
娜塔莉·戴高樂:我和我的家人第一次來到中國,是2014年應中國政府的邀請,參加中法建交50周年的慶?;顒?。我第二次去中國是2019年應周澤榮(Chau Chak Wing)博士和尼扎米·甘伽維國際中心(Nizami Ganjavi International Center)邀請,在“廣州從都國際論壇”(Imperial Springs International Forum)發表演講。
我欽佩這個古老國家的活力和力量。作為一名企業家,我有機會結識充滿激情的企業家和高素質學者。他們的共同點是都對未來充滿著真正的信心,并且在數字、應對氣候變化領域展現了務實精神、動力和扎實的專業能力。
歐時:您創建過促進法國和阿拉伯文化交流的協會,以后有促進中法交流的計劃嗎?
娜塔莉·戴高樂:為什么不呢?中國文化和法國文化皆具有千年歷史,很長一段時間以來都在互相滋養。
值得注意的是,路易十四開創了對中國的堅定文化政策:在真正的好奇心推動下,這項政策使人們能夠真正了解中國,同時也能與中國保持一種前所未有的外交關系。
另一方面,中國從19世紀末開始涌現了許多法國文學翻譯家。林紓(字:琴南)一馬當先,翻譯了大仲馬的《茶花女》,接著盧梭、雨果和都德的作品也被紛紛譯成中文。
到了20世紀,中法文化交流進一步加強,周恩來、鄧小平、趙無極等中國政界或文化界的領頭羊來到巴黎學習或工作。在法國,從1909年起,詩人兼醫生謝閣蘭(Victor Segalen)既是一名探索者,也是中國文化愛好者。上述這些人都代表了中法交流的豐富性和活力。
因此,兩國的藝術家從未停止過交流,以及從差異性中豐富自我的嘗試。中法文化對話從未間斷,這當然是個很重要、需要繼續保持交流的領域。
歐時:作為企業家,您在日常業務中是否有和中國企業打交道的經歷?您認為中法貿易未能有更好表現的原因是什么?
娜塔莉·戴高樂:我并不認為中法貿易表現不佳,盡管似乎仍有待改進的空間。中法1997年建立全面伙伴關系,并于2004年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系,而這提供了一個全面發展雙邊關系的框架。這種開創性的伙伴關系基于一個核心機制:中法戰略對話,旨在為我們兩國提供一個討論雙邊和全球問題的特殊協商空間。
我們的合作(其中包括商業合作)圍繞著幾個主要軸心:
——應對氣候危機。目前,它主要涉及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和發展去碳化經濟,以及應對海洋變暖和酸化現象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這些問題對人類至關重要,我們的雙邊合作顯然必須受益于符合聯合國建議的持續發展:緩解、保護、恢復和適應。
——在民用核電、航空、農業和科學(特別是醫療領域)發展戰略伙伴關系。在我看來,雙邊可以本著互惠精神通過政治、商業或學術的方式來加強合作。
此外,法中之間還有許多文化項目正在進行中:文化遺產、建筑、音樂、戲劇表演、電影。所有這些領域都是兩國關系多樣性和創造力的證明。
但最終使中法關系變得強大的,是長期持續的發展和更新。所有這些交流都驗證了我們兩國之間真正的商業、科技和文化活力,隨著時間推移,這些動態交流還需要不斷加強發展。
歐時:您有豐富的國外工作、生活經歷,請問這些經歷如何影響您看待法國政策?您對大選候選人都打戴高樂旗號,但又都只取戴高樂一面,有何評價?
娜塔莉·戴高樂:我確實去過很多國家,但仍和我的祖國保持緊密的關系。戴高樂主義屬于當代法國歷史的一部分。戴高樂將軍也屬于法國公共生活的一部分:如今,所有人都承認他曾扮演的杰出角色,并試圖向他著名的“法國主張”(certaine idée de la France)看齊。
也許一些法國人懷念法國在戴高樂將軍時代所發揮的主導作用,但全球格局發生了變化,成為了戴高樂曾預見的多極世界。
除了選舉議程之外,我相信戴高樂主義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的機構、以及在獨立歐洲構筑強大法國的意愿中,都將延續下去。
歐時:考慮到疫情帶來的連鎖問題,您認為多邊主義將如何受影響?國際合作的主要挑戰體現在哪些方面?
娜塔莉·戴高樂:在21世紀,人類面臨的挑戰是巨大的,因此應對這一局面需要所有人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