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報記者陸之迅北京報道】為什么去大陸學習?在李孟儒看來:“在大陸學習,除了較高的性價比因素外,會受到更多的歡迎和關注,享受到和本地學生一樣的待遇。”
李孟儒在錄制節目。受訪者供圖
如今,越來越多臺灣學生將大陸視為自己的學習目的地。中國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發言人安峰山在新聞發布會上回答記者提問時指出:“近年來,有越來越多的臺灣學子希望來大陸高校求學就讀,來追求個人更好的發展,實現人生夢想。”
2019年具備招生臺灣高中畢業生的大陸院校有336所,含16所預科招生院校,較2018年增加了20所。其中有不少是大陸“雙一流”建設高校,還有支撐區域發展的特色優質學校,可以滿足臺灣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北京大學本科生李孟儒希望打破原有的安逸生活,進行更有挑戰性的學習和生活。
通宵學習的“肯德基教學樓”
李孟儒曾經對大陸的認識是競爭激烈,學生更像是“學習機器”。他與大陸同學實際接觸之后,這樣的印象隨之打破。“大陸學生興趣廣泛,并且在為人處事等方面具備很強的能力。他們有迷茫的階段,但會在自己的專業領域找到興趣,進而設立自己的規劃和目標。”
李孟儒和同學們將學校門口的肯德基稱為“肯德基教學樓”。很多同學會在學校圖書館關門之后,騎著自行車來到這里通宵學習。
就在接受記者采訪的前兩天,李孟儒早上六點起床開始學習,學到晚上十點半,來到肯德基后繼續學。等自己看完資料,發現天已經亮了。“這并不是考前才有的畫面。無論什么時候你到那里,都能看到有人在念書。他們心中有自己真正追求的目標,而不僅僅是為了分數本身。”
“我正在變成一個用學術思考的人”
“我終于明白為什么,這么多人會想要來這個環境學習。”李孟儒也曾向往過到歐美等地方留學,但是他真正去大陸學習之后,發現那里學校提供的資源并不遜于歐美院校。“只要你踏下心來認真學習,你會在發現自己的收獲比想象的多。”
因為希望轉換專業的原因,李孟儒最先考入的是上海復旦大學,后又經過一年的重新準備來到了北京大學。“我希望學習藝術設計相關方面的專業,兩年時間下來我發現學校提供給我的‘養分’讓我對這一領域有了更深的了解。”
李孟儒認為,學校提供給他豐富的資源:第一,開展某一方面的研究,會有來自各個學科背景同學的支持。第二,通過學校獎學金獲得去法國意大利等地考察調研的機會。第三,豐富的社會實踐內容。第四,通識課程幫助其更好地審視本專業等。“通過這兩年的訓練,我正在變成一個用學術思考的人。每一次外出學習調研或者旅游,我會以自身專業來審視我這趟旅程。比如,去日本韓國前我會思考他們的古建筑是否與中國古建筑有所關聯。”
兩年來,李孟儒到過寧夏、武漢、南京、貴州等不少地方,他感受最深的是這片土地上的多樣性和發展性。“我喜歡貴州苗寨人們的服裝和建筑,喜歡那里人們喝酒時的豪爽;在北京、上海之外,四川重慶等地的發展速度同樣讓人感到驚訝。”
解決后顧之憂
記者從北大宣傳部獲得信息,今年,北京大學在校臺灣籍學歷生總人數超過700人。學校在校內宿舍臨時住宿登記、港澳臺學生人事檔案管理、港澳臺學生領取《就業推薦表》《就業三方協議》、將港澳臺學生納入學生資助體系等方面,為港澳臺學生提供便利。
李孟儒剛剛來學校時,擔心學習適應情況。后來他發現,學校會針對臺灣學生的薄弱學科,比如數學等提供課程輔導,以幫助他快速適應學習節奏。
除了北京這座城市比較大,出行需要耗費很大的時間成本外,李孟儒在生活保障方面,并未感覺到有不太方便的地方。本科畢業之后,他有在內地繼續深造的計劃,同時并不排除在北京找一份工作。
在《關于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簡稱“31條措施”)出臺之后,北京也隨即出臺了《關于深化京臺經濟文化交流合作的若干措施》。其中針對學生關心的就業問題涉及:“對于在京創業、就業的臺灣青年,符合條件的,也可以申請公共租賃住房;建立在京臺生臺師政策信息溝通機制,每季度面向在京臺生臺師發布實習、就業崗位信息,進行政策信息解讀,截至目前,已有195家在京企業為臺灣青年提供了897個就業實習崗位等。”
身處傳統與現代融合的北京,李孟儒感到自己是有收獲的。(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