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我國一直面臨一個很嚴峻的問題:人才流失嚴重,無法留住人才的同時,對于海外人才沒有吸引力。這種觀念在大多數人心中早已根深蒂固,甚至已經開始“麻木”,經常聽到的新聞是:國內某某知名大學的學生大量出國深造,學成后卻不想回國,而是留在了美國等西方發達國家。這也讓國人深深地擔憂,國家花費巨資培養的尖子生,最后卻給他人做了嫁妝。
但是當前發生的一些事情中,好像全球人才開始出現逆流,大批高端科技人才,開始批量式的涌入中國。
11月7日,日本一家叫“TBS新聞”的媒體發了一篇文章:《為什么科學界重量級人物都流向中國?“人才流失”一詞無法概括的現狀》。
其中提到,今年8月東京理科大學原校長藤島昭帶著自己的研究團隊,全盤遷往中國,入駐上海理工大學。
在上海理工大學官網也可以查到這則消息:藤島昭教授及其團隊聘任儀式于8月30日舉行。
展開全文
這次“全盤遷徙”在學術界不亞于一次核爆。
可能很多人不了解藤島昭的分量,這么說吧,他已經不是“大?!币辉~能匹配的了,他是光觸媒反應的發現者、光催化之父、數次獲諾獎提名的光化學家。
1986年任東京大學教授,2009年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如果你學的是光化學方向,就會經??吹揭运置亩ɡ砘蛐?。
什么是光催化?
舉個小小的例子,中國國家大劇院用的自潔玻璃,就是應用了光催化技術。它可以讓玻璃表面永遠保持清潔、還可以讓鏡子不產生霧氣、甚至還可以用在空調中來分解甲醛。
中國引入藤島昭,除了他學術上的成就之外,更看重他在學術圈的影響力和資源。光在國內,他就帶出了劉忠范、姚建年、江雷三位院士,在國際上更是桃李遍天下。這對上海理工整所大學的地位提升都會帶來很大幫助。
所以上海理工大學也是待之以禮,準備花幾個億專門給他建一個研究所。
像藤島昭這樣的重量級科學家來中國,近幾年已屢見不鮮。前些年是青年學者居多,這幾年頂級大牛也多了起來。
例如76歲的日本的腦神經科學家御子柴克彥,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日本天皇獎得主,他已經加入了上??萍即髮W免疫化學研究所。
中村修二,日裔美籍電子工程學家,2014年來中國,在深圳創立了中村修二激光照明實驗室,隨后還拿到了諾貝爾物理學獎。
日本的建筑工學專家上田多門,日本工程院院士,被內定為日本土木工程協會下一任會長,2016年來到深圳大學做研究。
日本人工智能專家,石渕(yuān)久生,原來是日本大阪府立大學教授,在人工智能方面在日本排名第二(按論文引用數排名),被南方科技大學以10倍于原來日本的研究經費挖走,2019年因工作出色還獲得了“校長杰出科研獎”。
2017年,日本國立天文臺的梶野敏貴教授加入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擔任“大爆炸宇宙學與元素起源國際交叉科學研究中心”主任。他研究的是粒子物理與原子核物理,目前已將一半研究活動轉移到中國。
另一位核物理學家谷畑勇夫,日本東京大學教授、歐洲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物理與工程科學學部外籍院士,早在2010年就加盟了北航,一直到今天仍然在職。
Masahito Hayashi(不知道日文名叫什么,有翻譯成山下雅史的),搞數學和量子計算的,2018年來到南方科技大學深圳量子科學與工程研究所,2020年成為該研究所的首席科學家。
據日本外務省統計,截至2017年10月,旅居中國的日本研究人員約8000人。日本文部科學省則指出,在截至2019年3月底的那個財政年度內,18460名日本大學研究人員至少在中國待過一個月,這一數字4年內增加了25%。
法國的《世界報》也報道,文章認為,中國已經超越韓國成為日本科學家的優先目的地,僅次于美國。
不只日本,歐洲高端人才來中國常駐發展的也是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