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日前,“文明交流互鑒:高等教育的國際對話——‘民大七十載’”國際會議在中央民族大學舉行,此次會議旨在促進高等教育的國際對話,會上高等教育領域專家學者共同探討如何推進高等教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對外開放新格局的形成進程—— 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增光添彩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高等教育是教育提質擴容工程的重要部分。繼《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要邁入教育強國行列,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的教育目標之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又對高等教育的發展提出了新要求:“推進高等教育分類管理和高等學校綜合改革,構建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蹦敲?,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進程中,如何本著“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的精神,實現對“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勢在必行。
解開高等教育公平與質量問題的鑰匙
教育普及化需要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教育部發布的《2020年全國教育事業統計主要結果》顯示,目前,我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54.4%,已經邁入高等教育普及化初級階段,但與《綱要》中“高等教育毛入學率提高到60%”的目標還有一定距離。日前,在“文明交流互鑒:高等教育的國際對話——‘民大七十載’”國際會議論壇上,北京師范大學原校長鐘秉林就高等教育發展形勢發表了看法。針對現在人民群眾享受高質量教育的迫切需求與優質教育資源供給短缺之間存在著嚴重的不平衡等問題,他認為,普及化階段的高等教育要注重提高質量、優化結構、促進公平,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的多樣化高等教育需求。實際上,提高高等教育普及化水平是為了使更多人能公平地行使受教育的權利,但并不意味著每個人都接受一模一樣的高等教育,而是實現高等教育多樣化,讓更多的人有更多的選擇,從而接受適合自身全面發展的、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的高等教育。
高質量高等教育發展需要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那么,高質量高等教育發展的意蘊到底是什么?鐘秉林教授從三個角度進行解釋:從宏觀角度看,必須引領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為社會發展提供助力和引擎;從中觀角度看,要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建成高質量高等教育體系;從微觀角度看,要實現學習者個體全面而自由的發展??梢?,高質量高等教育肩負著社會發展、教育發展、人的發展等多元現實任務。在鐘秉林教授看來,只有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體系、高等教育結構體系、高等教育治理體系、參與國際高等教育治理等多方面入手,高質量高等教育才可能達成目標。
高等教育普及化解決公平問題、高質量高等教育發展解決質量問題,教育公平與質量問題的解決不斷促使教育水平的螺旋式上升??梢?,更加多元的高等教育體系是解開高等教育公平與質量問題的鑰匙,需要各高校交流互鑒、共同探索。
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
當今國際社會日益成為一個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面對世界經濟的復雜形勢和全球性問題,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獨善其身。我國高等教育發展也需關注國際高等教育變化,才能服務于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大局,實現更高質量發展。
當今世界的國際高等教育到底在發生哪些變化?在此次論壇上,浙江大學文科資深教授、廈門大學考試研究中心主任劉海峰通過回顧我國高等教育中長期規劃的發展歷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的《學會融入世界:為了未來生存的教育》報告,報告展望了2050年及以后的教育遠景,并提出了賦予教育以國際化的職責、承認世界的多元性和不同世界共存等七大教育宣言。面對國際化為教育多樣化帶來的機遇,劉海峰教授認為,要構筑人的職業生活和終身學習發展基礎,關注普及化背景下高等教育的公平性問題,注重高等教育開放性、聯通性和國際化,就應在原有高等教育中長期發展規劃的基礎上,謀劃更高質量、更加公平、更加開放、更重生態的高等教育發展新格局。
“國際化需要兩棲思維?!北本┐髮W教育學院陳洪捷教授指出,兩棲思維意味著理解、承認和尊重兩種不同的規劃:要理解“外情”和立足中國。不理解“外情”,就無法學習和借鑒,也就無法與“外人”真正溝通;而無法溝通,就沒有國際合作、沒有國際化。對待高等教育國際變化,要立足中國,放眼世界,多研究、多溝通高質量高等教育的發展方向。